关于我们 产品展示
咨询热线:

13506355225

联系我们CONTACT

山东聊城市绿远草业公司
联系人:吕新伟
手机:13506355225(微信同号)
电话:13506355225
地址:山东聊城市昌润南路——饲料兽药批发市场

草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草业资讯

草业应作为我国农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

发布时间:2019-05-01 点击量:26

草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草业对实施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防治荒漠化、沙尘源治理,以及提高农牧民收入、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扶贫开发和保证国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牧草产业、草食性畜牧业、草籽业、草坪业、经济草业(草本花卉业、中草药业等)和草原旅游业,形成了我国草业的主体框架本文的重点在前三个子产业。如果从植物分类的角度看,大部分农作物亦应纳入草业的范畴。,成为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活跃部分,将成为我国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21世纪我国的朝阳产业。

  在发达国家,牧草生产已形成产业。例如,畜牧业每年消耗的5亿吨饲料所需饲料蛋白质,一半以上靠天然牧草和栽培牧草获得。1985年收获干草1?49亿吨,产值约为110亿美元(仅次于玉米和大豆),1987年牧草产业跃居美国十大工业的第九位。

  然而,我国对草业的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区:例如,在2000年修订的《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草业没有进入"产业"的范畴,仅仅是526种"产品"中的一个,紧随"天然橡胶种植"之后,与其应有的地位十分不相称。长期将草业作为"副业",或将草原简单地作为饲料场地的结果是:优质天然草地当作宜农荒地被不断开垦(西部地区1990-1998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228万公顷,为同期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净增量的71倍,而粮食产量增加量仅占全国同期粮食总产净增量的412%。),面积不断减少;天然草地严重超载过牧,生产力急剧降低、物种退化;草地动植物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草地鼠虫害得不到有效控制,最终导致日趋严重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生态灾难。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但投入不足、力度有限,对于占国土面积40%的辽阔草地而言,只是杯水车薪。目前草地生态环境仍处于点上建设、面上破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为彻底改变我国草业被动、落后的局面,非常有必要对草业重新认识。

  (一)草业是可与林业相提并论的产业

  一、草业是具有"三大效益"的基础产业

  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其初级生产力的本质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两大系统的生态功能在工业文明中被忽视,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一面,也有政府主导缺陷的一面。我国对于森林生态功能的认识比较成熟,但对草原生态功能的认识刚刚起步,这就是我国森林面积在增加,草地面积在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认识问题至关重要,我国林业就此探讨了数十年后才初见成效。

  传统的森林作用方式是采伐木材,直接利用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商品化程度相对较高;传统的草原利用方式是放牧,商品的表现形式是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即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畜产品后进入市场。如果将草业和畜牧业分别作为两个关联产业来看待,则可清晰地表明,草业同林业一样,是集"三大效益"于一身的培育植物资源的基础产业。

  二、草业的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草业运行的轨迹与林业"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林业经历过的"重取轻予"老路据统计,1949~1996年国家对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西部12个省(区)的草原投资累计46亿多元,平均每年每亩投资仅3~4分钱,而草地年产出超过1元。:"吃祖宗饭"只顾眼前利益,"造子孙孽"不考虑长远,经历着"索取-破坏-再索取-再破坏"-这个生态不断恶化的怪圈。当年的林业是"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生态不断恶化;如今的草业遭到了颠覆性的惩罚作用:载畜量下降,沙尘暴横行,并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管理体制上,林业与纸业的行政性部门分割,曾经制约了林业和纸业的经济活力。1986年,林学会和造纸学会的联合论证会上提出了"林纸结合是林兴纸旺的必由之路",论证了林、纸必须"结合"而不是简单"联合",推动了林纸一体化的发展。非常奇特的是,草业-畜牧业的关系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草、牧过于密切的结果,甚至使人们感觉不到牧草产业可以独立存在,同样也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尽管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为森林的3倍),依然无法解决草之难以成"业"的认识障碍,草业的国家管理机构依然是个处级单位。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价值配置自然资源

  对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要不超过其自适应能力和自恢复能力,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并且可以进行人工促进,使资源增长。然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走向了反面:在短缺经济和法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只要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占有或低成本占有,必然导致"搭便车"、"重取轻予"等现象发生,最终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都不能产生良性循环,造成难以弥补的资源过度消耗。

  在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牧压小,依靠草原自然的初级生产力就可以满足需要,没有核算草地生产成本的必要。随着草场过载恶果的出现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可以看出:不管是否进行商品交换,天然草场的"重置成本"已非常现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特别是人工草地的建设可以证明,草原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必须对其不断地投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价值配置自然资源,"草价"的问题迟早要提到议事日程-正如"林价"出现的过程一样。在这方面,目前林业已经实施了"分类经营",可以作到连同立木进行交换的"青山"买卖,甚至可以将"青山"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而草业只初步作到了草场承包。

  四、小结

  以传统的"草业-畜牧业-畜产品"的产业-产品链同"林业-造纸业-纸产品"的产业-产品链进行比较,可发现如下规律:

  1、以初级产业这里是"生态学"的概念。论,林、草等植物的培育是第一个环节,直接经济效益低,商业资本难以进入,因而"产业化"十分必要(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生态建设不能照搬国外发达国家单一目标的模式,只能是多目标、低成本的,其深层的问题是如何把种植的树、草转化为有效持续地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必须将产业的内涵融入我国的生态建设之中)。

  2、以次级产业论,畜牧业是生物类型的生产,造纸业是工业性质的生产。

  3、以最终产品论,传统草业同畜产品的关系,同传统林业与纸产品的关系类似:肉、奶等畜产品和纸制品等下游产业的市场,都具有容量大、门槛低、商业资本活跃的特点。

  4、以生态准则论,草业与林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必须保持自身的消长平衡,才能提供相应的生态效能。

  因此,可以得出下述观点:

  基于论点1,草业和林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

  基于论点3,草业和林业的下游产业发展主要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作用重在调控,重在在科技支撑、法制建设和培育、吸引战略投资者。

  基于论点4,畜牧业和林产工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与上游产业协调发展,则可达到"双赢"目的;而搞"有水快流"的结果,必然是"唇亡齿寒"。

(二)我国的草业应当优先发展

  优先发展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前者如美国的IT产业、日本的家电,以未来的市场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投入巨资进行开发;后者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是适应环境的明智之举。

  从市场和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我国发展草业具备前者的特点;从解决生态问题的角度看,我国发展草业又具备后者的特点。因此,将草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给予特殊的支持,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符合我国(特别是西部)的国情。

  一、发展草业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化肥施用量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粮食生产开始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发展困境。目前,商业金融已逐步退出农村,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以发展草业来优化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发展草业亦可促进农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有9亿亩中低产田,在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进行草粮轮作,既改善了土壤肥力,又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农田发展草籽产业和人工草地,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并减轻对天然草场的牧压,达到农区、牧区"双赢"的效果。

  根据市场需求形成的动态的草、粮种植比例,可对粮、奶、肉的产量自动调整,使供给更有弹性,亦降低了对粮食仓储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国的食品结构,将"粮食安全"提高到"食品安全"的水平。

  二、发展草业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草地畜牧业单位面积产值比常规种植业高1-8倍。国际上畜牧业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草食动物作为发展农业的国策来抓,农业总产值中草食性畜牧业产值占很高的比例,如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加拿大占65%,西德占74%,法国占57%。因此,大力加强和发展草食性畜牧业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必须有草业的支撑。国际上畜牧业中60-100%的产值是由牧草转化来的,即使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该转化比值亦达到73%。现阶段我国对优质牧草的需求是:每年7000万吨工业饲料需要优质草粉的添加;全国1?3亿头牛,2?8亿只羊,特别是440万头奶牛需要优质牧草的支撑;1998年我国从美国净进口农产品12亿美元,其中63?7%是饲料及其相关产品。

  三、发展草业有利于促进奶业的发展

  利用牛奶和乳制品这一天然钙来源来预防骨质疏松和其它疾病,已成为各国营养、医学界的共识。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扩大乳制品的生产和消费来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印度曾称之为"白色革命"。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人均牛奶消耗量为400kg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kg,而我国目前仅为7kg。钙营养不良是影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问题,增加我国人均牛奶消耗量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奶和乳制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国人有充分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能力。

  我国绝大部分奶牛场的奶牛是从国外进口的优良品种,平均每个泌乳期产奶量只有4000kg,而畜牧业发达国家均在8000-10000kg。奶牛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优质蛋白饲草的支撑。从世界奶业排名前23强中已有13家在中国登陆等情况来看,只要国家对草业进行有力的扶持,奶业的发展基本上可以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

  四、草业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经济支撑点

  西部地区的环境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能力较弱。这些地区的农牧民没有东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机会和条件,也不能盲目仿效东部经济发展的模式,更不能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因此,西部尤其是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如何提高,就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将草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优先发展领域,代表着我国西部总体发展的最广泛利益和方向。西部历来是我国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区域,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84?37%(为西部土地面积的49?44%),宜农荒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西部能够与农牧民结合最为紧密的优势资源。由于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西部土地和草地资源远未达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与开发。而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产业,特别适合作为我国西部开发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国家扶贫工作的主要经济支撑点。

  五、草业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的主体

  西部延绵不断的天然草地组成了我国主要的绿色屏障,却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在降水量400mm以下,且无灌溉条件的草原区和荒漠区,应集中体现出草地生态建设的突出地位,强化以草、灌为主体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在生态建设的路线中,"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提法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过于全面就丧失了其指导意义。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它掩盖了生态建设的主体问题。
鉴于我国的财力和利益驱动机制的限制,无法保证现有生态工程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后的管护成本,不可能全面支撑西部现有以乔木为主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即便是以色列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依然"尚未找到能够促进林业进步较为经济的途径",实施的还是人工"稀树草原"为主的生态建设路线。

  从自然规律和"投入-产出"效果的角度出发,我国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路线,应遵循由低等向高等的植被演替规律。在有限投资条件下,只能在"满意"生态尺度(即:低成本,快速、大面积地"使黄土不见天")下确定目标,追求最佳生态效果和急于求成,很可能适得其反。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前三期工程总体投入严重不足(平均每亩投资不到6元),根本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该地区历史上天然分布着以草为主的生态系统,还草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力,并且草地在拦截地表径流方面的能力远高于没有草被覆盖的林地如生长3~8年的纯林,若林下无草,其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34%,而生长2年的草地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为54%,高于林地20个百分点。,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达到"满意"水准。

  六、我国草产业及下游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草产品的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国外主要草产品市场被美国和加拿大所抢占,其中日本和东南亚年需求量分别高达300万吨和250万吨。从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优质牧草的生产成本较美国和加拿大低,在亚洲这一国际主要的草产品需求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从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我国肉类价格低于国际市场(猪肉价格低57%,牛肉低84%,羊肉低54%),加入WTO后价格优势更加明显。

  从国内的市场发展来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牛羊肉、奶、皮、毛、绒等草食家畜产品的消费量持续稳定上升,市场需求趋增。对畜禽生产进一步细分后可以看出,我国的食粮畜禽数量偏高,市场基本饱和,价格波动较大,但食草畜禽价格多年来一直坚挺。

  相关资料显示,亚洲乳品市场目前正以平均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入世后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乳制品巨头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战场。若在科技支撑方面进行有效投入,可以快速促进我国乳业竞争力的提高。

  七、提高我国草地生产力的空间巨大

  我国天然草原的初级生产力与美国差别不大,但与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单位面积草地的畜产品生产水平只及新西兰的1/80,美国的1/20,澳大利亚的1/10。从发展的角度看,草地建设的差距越大,草地生产力提高的潜力也更大。

  国内大量的研究证明,人工草地产草量是天然草地的5-10倍。正如解决我国今后的木材供应主要依靠人工林一样,人工草地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上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人工草地占天然草地的10%时,草地总生产力可提高一倍。我国共有1?2亿亩人工草地,仅占天然草地的2%。据有关专家论证,如果能实现人工草地面积5亿亩的目标,并建立围栏草地10亿亩,全国草地生产力可提高9-19倍,百亩草场畜产品产量可达到310个畜产品单位,相当于目前的美国水平。

  (三)促进草业优先发展的六点建议

  我国草业存在的问题很多,若没有"深圳效应"的力度,若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便难以深入。因而建议:

  一、建立国际水准的大型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

  我国现有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的规模过小、投资力度有限、政策难以配套,因而建议在南方(选择两个地级区)和北方(选择一个盟或地级区)建立国际水准的大型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以体现出"以草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建设路线和规模效益。示范区应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免除10年农业税。

  二、加快体制改革

  优先发展不等于国家包办。草业建设必须通过有效的科技支撑和现有管理体制的深刻改革,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预期目的。

  三、改善国家投资的模式

  从财力看,国家在生态建设上的投资力度已不算小,问题是效率不高。解决问题的要点之一,是改变现在这种"财政拨款、部门分钱、地方搞群众运动"的传统模式,在操作方式上应尽量与国际通行的方式接轨,资金不要按部门投放,而要按项目进行国际招标。

  四、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

  实践经验表明,还草比还林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比较优势:种草比种树(乔木)的投入小、见效快、成功率高,辐射面宽、产业带动系数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增收,能兼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国家投资已达到每亩1000元以上,超过"三北"前三期单位面积投资的200多倍,但技术路线的指导思想有缺陷,很难保证效果。建议顺应自然规律,完善其建设步骤:

  第一步,宜荒则荒,"退耕还荒",以最低的代价还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第二步,"退耕还草及灌木",以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和植被稳定性;
  第三步,"退耕还林(乔木)",提高工程的全面功能。

  以上是基本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可适当交叉。

  实际上,上述原则也适用于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

  五、充分体现群众性

  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方案不应由政府的领导或某个部门决定,而应由专家提出若干经过论证的方案,交由当地进行全民公决。

  六、放开垄断

  将涉农部门从其控制的赢利领域退出,让龙头企业或农民组织的合作社进入。